《筑梦七十载 奋进科研路——从全球学术文献数据看中国科研发展》
2019年9月25日,科技日报社旗下中国科技网与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科睿唯安,联合发布了题为《筑梦七十载 奋进科研路》的报告,从科研活动的重要成果产出——学术文献的计量学角度,呈现中国基础科研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报告从新中国科研进步、中国学科建设、重要科研与基金资助、中国科学家影响力、中国科研机构、国际科研合作、省市创新以及中国科技期刊与审稿人等八个维度,描述了一幅全球核心学术期刊中,世界一流文献和相关引证关系下的中国科研图景。
报告主要发现:
与日俱增的科研产出和影响力
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研论文产出快速增长。2006年,中国的科研论文产出量首次超过英国,排名全球第二,近年来的论文产出增长率明显超过美国,产出总量与美国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与此同时,中国论文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攀升,如,大陆学者在《Science》《Nature》《Cell》三种国际顶级期刊上发文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第十个五年计划及之后增速明显,2018年在三大刊发表论文332篇,占其当年全部论文总数(2157 篇)的15.4%(同年,美国学者在三大刊发表论文1556篇)。
迈向一流的中国学科
报告发现,1980年以来的40年间,中国的材料科学论文产出量位居全球第一;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学等7个学科论文产出位于全球第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2个学科的论文产出位于全球第三。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科学家
中国科学家群体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中国大陆近年来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的人数持续强势增长,2018年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就达到538人次,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其发表于1982年的SCI论文的引文网络显示,她和团队最早的英文文献发表于1982年。这篇论文的施引文献遍及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更有来自药物化学、药学与药理学、植物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等115个Web of Science学科,充分体现了这一重大发现对世界各地不同学科领域科学家进行青蒿素相关后续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其发表于1982年的SCI论文的引文网络显示,她和团队最早的英文文献发表于1982年。这篇论文的施引文献遍及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更有来自药物化学、药学与药理学、植物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等115个Web of Science学科,充分体现了这一重大发现对世界各地不同学科领域科学家进行青蒿素相关后续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研和科技期刊
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快速发展,成果显著。到2018年,我国和19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并发表论文,合作论文的总数是1980年的2300多倍,论文增长速度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尤为明显,引文影响力也不断攀升。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已经与六大洲131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相关论文产出与影响力提升显著。
与此同时,我国高水平科技期刊日益走向国际。2018年《期刊引证报告》SCI和SSCI版本数据中,共有212种中国期刊入选。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的开放获取计划。
与此同时,我国高水平科技期刊日益走向国际。2018年《期刊引证报告》SCI和SSCI版本数据中,共有212种中国期刊入选。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的开放获取计划。
- 报告选取了1949年-2018年中国大陆发表的国际科研论文和综述,基于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 InCites、ESI、JCR等知名数据库的数据,利用数学和统计学等方法,定量分析研究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等趋势。